文化财产

照片集锦

photo by 星野祐佳
photo by 星野祐佳
photo by 星野祐佳
photo by 星野祐佳
photo by 星野祐佳
photo by 星野祐佳
photo by 星野祐佳
御影堂
御影堂 国宝

御影堂是日本第五大国宝木造建筑。面积为七百八十张(榻榻米),大堂正中央的须弥坛上安放着宗祖亲鸾圣人(1173年–1263年)的木像,历代住持的画像则被恭敬地安放在侧坛和两侧空间里。

御影堂为单层歇山顶,本瓦葺。正面宽度42.72米,进深33.5米。御影堂建成当初,安放在门口的石狮口中刻有“宽文7年卯月吉日”的字样,明确记载了建造年份,亦是研究御影堂历史的重要资料。

正保二年(1645年)的大火烧毁了寺院的主要建筑后,重建于“津藩”赠与的新领地内,当时的住持尧秀上人主张让御影堂朝东,而门徒主张朝南,而现在看御影堂是朝向南方的。建筑朝向不仅有宗教方面的考虑,也有实际风向等考虑。

御影堂于宽文六年(1666年)上梁,延宝七年(1679年)举行了落成供养法事,法事上使用的祷告文留存至今。据传当时的木匠是江户坂本三左卫门、尾张长兵卫,但现在缺少可靠的史料予以佐证。 但是,相传担当权木匠(辅助木匠)的森万右卫门是一身田的居民,之后在长野善光寺本堂建造时,又作为幕府制作方的一员参与了工程建设,对照瓦匠在石狮子口中留下的文字记载,可确定是名为坂井孙右卫门之人。

御影堂是纯日式的建筑风格,外观沉稳而大气。屋顶侧墙装饰是标准的二重虹梁结构,悬鱼也是典型的三花悬鱼,屋顶侧墙周边整体覆有铜板,闪耀着金色五七梧桐花纹的金属配件固定在博风板上,营造出沉稳而坚实的风范。

轩丸瓦建造的参拜廊,通向主殿的虹梁架构等,这些都是江户幕府御用木匠偏爱的建筑手法,绝妙细致的做工令人惊叹,从这些手法可以推测,当纲修建御影堂的匠人与江户幕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御影堂内部的平面图几乎可称为真宗寺院的典范,但是与本愿寺系本堂的不同之处在于,大间部分是长方形,以及两余间的地面最里处最高。这些建筑特色似乎影响了同宗各寺庙,也成了高田派寺院建筑的代表特色。

如来堂
如来堂 国宝

如来堂位于御影堂的西侧,并排南面而立。如来堂的本尊为阿弥陀如来立像,该像亦被称为“证据如来”,在教义上如来堂就是寺院的正殿。

如果说御影堂的建筑是以宽广的空间而闻名,那么如来堂则是以巧夺天工般的品质而受到尊崇。如来堂正面宽25.66米,进深26.62米,歇山顶,本瓦葺。尽管建筑面积仅为御影堂的一半,如来堂自有与如来佛殿相匹配的华丽。

如来堂的屋顶有两层,栋高与御影堂几乎相等,庄严而华美,彰显着正殿的威严。外观也因此看起来像是二层建筑,但实际上如来堂并没有两层,下层的装饰屋顶被称为“裳层”,共有三种屋檐。从上层屋顶屋檐的组合方法来看,建筑手法采用的是“禅宗样”。此外,名为“尾垂木”的顶端是象、龙、貘的雕刻,下层的蟾蜍蟇股则是根据中国故事而雕刻的人物,每个部分都十分精美,巧夺天工。

关于如来堂的建造,可以通过《如来堂御建立录》(高木家旧藏)和修理工程中发现的墨书铭等史料等了解其经过。《如来堂御建立录》不仅记录了从建造如来堂的计划发表到完成的概略经过,还记录了高田派各寺院和门信徒筹集资金的情况等,包括时间年代都有详细记载。

根据这些史料的记载,如来堂的建造发愿于享保4年(1719年),由于资金困难,工程进度滞后,其后由于地基松软,地基建设又花了三年的时间。据说东南角基石上的刻铭,是为了纪念当时一位名叫勘六的老人,据传他就是“人柱”,历史真伪有待考证,但人柱附近的地基根据后来的调查,确实是最松软的地方。

据记载如来堂上梁是在延享元年(1744年)3月24日,落成迁佛是在宽延元年(1748年)7月18日。相传当时当纲的木匠是近江八幡的高木但马,副手是白冢的长谷川十右卫门和滨田的村田喜太郎。

此外,昭和58年(1983年)如来堂开始了耗时7年半的大型修缮工程,总工程费高达14亿8千万日元,修缮工程于平成2年(1990年)3月完成。

山门
山门 重要文化遗产

专修寺的大门建于1704年,位于御影堂的正前方。采用五间三户二层二重门的格局,属于最高规格的寺院大门设计,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文化遗产。

山门前修筑的石板路,一直延伸至远方,将沿路的石桥、钉拔门、和分立左右的玉保院、智慧光院串联起来,与古老的街道融为一体,一切都符合灵山古刹山门应有的氛围。

山门为2层建筑,宽20米,深9米,高15.5米。正面柱子之间的空间被分为五间,其中三间安装了门作为入口,二楼室内安放着释迦三尊像。下层的斗拱组采用“大佛样”形式,将承重的“插肘木”直接插在柱子上。整体结构设计时应该参考了京都的国宝——建于应永12年(1405年)的东福寺三门,尽管两者相似,但是山门里侧的屋顶仅有三间宽度突出属于十分罕见的建筑手法。

根据瓦上的刻铭及其他资料记载,山门于元禄6年(1693年)左右开始动工建造,并于宝永元年(1704年)左右完成。由于柱子等部件的损坏及倾斜度的加剧,山门于平成5年(1993年)开始,花了3年时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。

唐门
唐门 重要文化遗产

唐门位于如来堂正面,采用的是日本传统建筑的四脚门样式。其精美的装饰品让内部空间凸显雍容华贵。此外,唐门曾是专供皇族勅使出入的“勅使门”,也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文化遗产。

唐门于文化6年(1809年)开始伐木加工,文政10年(1820年)打地基,上梁则是在天保15年(1844年),整座建筑由高木光规担纲修建,而高木是如来堂建造者但马的孙子,精美的工艺代代相传。

唐门的屋顶用桧皮葺修建,正面和背面都采用中部带有弧形隆起的屋檐——唐破风,也因此而得名“唐门”。四根立柱从“腰长押”,向外斜出,引人注目。修建唐门时使用的所有建材均选用高等榉木,一切都是从严挑选,精心施工。

因为曾是皇族勅使的专用门,所以在“腰长押”和“飞贯”之间的门上、侧面的小墙、栏杆间隔之处都雕刻着菊花、牡丹等镂空图案,神采奕奕,栩栩如生。唐门的其他部分也雕刻着大小雄狮和力士人物等,唐门是一座整体华丽、结构复杂的建筑。建造时期木版印刷的立面图保存至今,根据最初的设计图,屋檐曾考虑过使用桧皮葺和本瓦葺两种方案。

太鼓门
太鼓门 重要文化遗产

太鼓门位于专修寺的东入口处,是一座建在平屋长屋门之上的三层小高楼,因顶层内悬挂有一面大型太鼓而得名,太鼓门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文化遗产。

相传在1872年明治政府改历之前,太鼓门里的太鼓,一直是这座城市的报时中心,为一身田町的人们报时。太鼓的管理人住在长屋区域,需要击鼓的时候就会从梯子爬上去,因此当时使用的梯子一直尘封于此,现在每年依旧会击鼓一次。因为宝历2年(1752年),寺院留下的记录,褒扬了击鼓报时四十年的职人,所以可以推测太鼓楼至少在此之前的40年,也就是正德2年(1712年),就已经开始报时了。

虽然现在尚不清楚太鼓门的建设时间,在推定为1762年左右的木版图中,现在太鼓门所在地上描绘着单层的“太鼓门”。此外文久元年(1861年)亲鸾圣人600周年忌的法事记录中,亦有太鼓门扩建至三层的记录,因此可以推测当时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。

破损的旧鼓(直径约1米)一直保存着,其鼓内留有享保14年(1729年)的制造印记和之后3次修理的墨记,这在存世的太鼓中实属罕见。

御庙拜堂
御庙拜堂 重要文化遗产

穿过小石桥和沟渠,来到位于如来堂西侧的御庙,御庙供奉着真宗开祖亲鸾圣人及历代住持。从南依次穿过唐门、拜堂、石桥,可以前往亲鸾圣人陵墓,专修寺历代住持的墓地则围绕在圣人陵墓周边。

白色砂石广场对面,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,空气中漂浮着寂静的氛围。

拜堂的前后屋顶都有巨大的千鸟破风,加上正面屋檐的唐破风装饰,让外观看起来气势宏伟,而拜堂内部各种外露的建筑材料,则略显粗放。拜堂瓦片上刻有安政5年(1858年)的铭文,由此可见,唐门、垣墙、拜堂均建造于幕府末期。

亲鸾圣人逝世于1262年1月16日。每个月的十六号,亲鸾圣人去世的日子,拜堂都会举行祭奠仪式。

御庙唐门
御庙唐门 重要文化遗产

亲鸾圣人(1173年-1263年)及历代住持的御庙,正面是平入式唐门,唐门的日式长押(建筑部件)、柱间、窗口等各个角落都装饰有精美的雕刻,细节之处媲美工艺品。从南面,依次是穿过唐门、拜堂、石桥,可以前往亲鸾圣人及历代住持陵墓。

唐门周边的垣墙,从两侧沿东西方向延伸,水平的线条中演绎出唐门的静寂。垣墙的屋顶是桧皮葺,墙面是纤细的菱形格子透塀,镂空可见。垣墙的下半部分,还镶嵌着以水仙、莲花、水草、笔头草、蒲公英等花草为题材的雕刻,据说这些图案源自幕府末期花鸟画的名家山本梅逸(安政元年逝世,68岁)的设计,从作品的精美程度来看,人们对这份传承深信不疑。

唐门和垣墙建于1858年,并于2010年至2012年进行了复原。

通天桥
通天桥 重要文化遗产

通天桥全长31.86米,宽6.79米,是连接御影堂和如来堂的长廊。唐破风装饰,本瓦葺,高雅而大气,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文化遗产。

通天桥横跨两所御堂之间,采用高台设计,桥面由木板拼接而成,柱子间是挑高的开放空间,立柱外侧铺着与桥面高度相同的檐廊,并安装了栏杆。桥面下的支撑立柱上,斗拱和肘木将檐廊稳稳地托住。屋顶两端都有唐破风装饰,天花板周边的细节之处,有花样繁多的雕刻物,即使同样的建材,也会在雕刻物的图案与形状上下功夫,绝不会让建筑物有丝毫的单调感,细微之处凝筑匠心。

根据修理时发现的“栋札(记录建筑信息的纪念物)”记载,通天桥于宽政12年(1800年)11月6日上梁,由当时名古屋名匠伊藤平左卫门吉俊担纲修建,1802年完工。

钟楼
钟楼 重要文化遗产

专修寺的铜质梵钟铸造于庆安5年(1652年),相传是专修寺第15世住持尧朝上人的夫人高松院,在尧朝7周年忌日之际,请当时釜谷町著名的铸造师辻氏铸造而成。高松院是津藩第一代藩主藤堂高虎的长女,当时江户幕府要求专修寺向将军家光献上亲鸾大师的亲笔文书,高松院的丈夫,住持尧朝上人坚决反对此事,并于正保3年(1646年)在江户切腹,死时年仅32岁。

晨钟暮鼓,专修寺的僧侣们直到如今,每日修行之前都会进行撞钟仪式。专修寺钟楼与普通的四方形钟楼一样采用歇山顶,散发着传统建筑的魅力。四个角落的两两排列的立柱朝内侧倾斜,整体造型仿自奈良东大寺钟楼。

平成5年(1993年)在钟楼的修理中,发现了栋瓦上刻有正德3年(1713年)字样,因此可以推测现存的钟楼应该再建于那个年代。

赐春馆
赐春馆 重要文化遗产

赐春馆,是明治11年(1878)作为接待贵宾用的书院而建,工艺精湛,建造精美,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。

书院是“书院造”样式的和室,由6个铺设榻榻米的日式房间构成,面积总共60张(榻榻米数量按张计算)。正房里有床(押板)、棚(违棚)等和室设施。房间四周的走廊也铺设有榻榻米,西边另设浴室和洗手间。赐春馆属于纯和风的建筑,屋顶采用铜板葺,端庄气派,内饰由外而内,愈往里走,愈加豪华,充分展示了明治时期能工巧匠们的杰出手艺。

赐春馆建成完工之际,正好收到明治天皇将以此处作为行宫的通知,为庆祝这个喜讯,特命名为“赐春馆”。如今在馆内仍会举办住持任命仪式等重要活动。

明治13年(1880年)7月明治天皇行幸赐春馆,并下榻在此。

对面所
对面所 重要文化遗产

御对面所是专修寺住持会见信徒们或其他客人的场所。直到二十世纪初,还时常会举行这样的会见,但现在这些活动每年只举行一次。御对面所也用于茶会和宴会。

御对面所建筑宏大,歇山顶,正门为唐破风装饰,主要分为三列,每列又分五室。越往深处,位置越尊崇。中央列的第五室,是主要房间(上段),住持曾在此接见门徒。此处有一幅巨大的壁画,画上有一对在雪松下停留的丹顶鹤,高贵典雅,栩栩如生。右下方的落款“纪宗净”,宗净是津藩的御用画师,这幅画展现了宗净非凡的艺术才能。

西侧列,同样第四室和第五室是主要房间,此处设有佛堂供奉着一尊延应2年(1240年)的阿弥陀如来立像。

御对面所于天明3年(1783年)因专修寺火灾而烧毁,据《御堂日录》记载,御对面所重建后,于天明6年(1786)举行了落成迁佛仪式。

大玄关
大玄关 重要文化遗产

大玄关是接待皇室等重要人物的入口。大玄关的建筑也是日本国家指定的重要文化遗产。

大玄关在寺院域内中心偏东的位置,位于御影堂的东北方向,对面所的西南方向。现存建筑是天明3年(1783年)火灾之后,与对面所一起重建的,重建年份据说是宽政2年(1790年)。大玄关重建时位于对面所的东方,正面朝东,明治11年(1878年)移建至现在的位置,移建后正面改为朝南。据信移建是为了明治13年(1880年)的天皇行幸做准备。对面所重建于天明5年(1785年),而通天桥重建于宽政12年(1800年),对面所和通天桥均由伊藤平左卫门担纲重建,所以宽政2年(1790年)重建的大玄关,年份处于两者之间,很有可能伊藤平左卫门也参与了重建工程。

部分引用自《专修寺建筑物调查报告书》

茶所
茶所 重要文化遗产

走进山门,右手边就是奉茶的“茶所”。茶所建筑采用了木造平房结构,正面宽度为18.45米,进深13.21米。茶所正面是一间参拜廊,从参拜廊入内即是佛堂,佛堂内设有大佛坛。

茶所屋顶采用了“轩唐破风”装饰和“本瓦葺”。“唐破风”是日本传统建筑常见的正门屋顶装饰部件,而“本瓦葺”则是屋顶瓦片的修葺方式。

北侧小屋的土间空间,地面是平铺的砖块。土间是日本传统民房玄关的附设空间,方便人们进出工作。土间中央有炉灶,灶上有两口水壶,其中一口镌刻了宝历10年(1760年)的阳刻铭文,因此大致可以推断建筑与水壶应该属于同一时代。

管理这间茶所的“茶所讲”,是远近闻名的宗教结社。在兴建如来堂募捐时,“茶所讲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西方指南抄 亲鸾圣人作 附 直门弟书写本
西方指南抄 亲鸾圣人作 附
直门弟书写本
国宝

《西方指南抄》是亲鸾圣人所作。亲鸾圣人是法然上人门下,法然上人(1133年-1212年)创立了日本净土宗,法然是其房号。法然弟子亲鸾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初祖,也是有名的日本高僧。

《西方指南抄》书中收录了法然上人的佛法真谛、书信信息、功德业绩等,该书共分上、中、下三卷。据说是亲鸾晚年的1256年10月至次年新年时期所作。

注:《西方指南抄》藏品并未在宝物馆对外公开展览。

三帖和赞 亲鸾圣人作
三帖和赞 亲鸾圣人作 国宝

《三帖和赞》是《净土和赞》、《净土高僧和赞》、《正像末法和赞》三部和赞的总称。作品由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初祖——亲鸾圣人所作,是日本国宝之一。《净土和赞》、《净土高僧和赞》创作于1248年,《净土和赞》共118首,《净土高僧和赞》共119首,而《正像末法和赞》创作于1257年共116首。

《和赞》是日本佛教赞歌,用于赞颂菩萨,高僧的崇高德行,有音节,可朗诵。相传亲鸾晚年为使真宗教义易于理解,创作了《三帖和赞》,用于寺院早晚课诵。和赞用日文创作,相对于汉文佛典,易闻易知,便于佛学在日本的传播。

请协助问卷调查。
PAGE TOP